序号 | 新标准 | 旧标准 |
1 | GB/T 31484-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 QC/T 743-2006 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
2 | 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 QC/T 743-2006 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
3 | GB/T 31486-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 QC/T 743-2006 电动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
4 | GB/T 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 | |
5 | GB/T 31467.2-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 | |
6 | 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 | |
7 | GB/T 18384.1-2015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 | GB/T 18384.1-2001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
8 | GB/T 18384.2-2015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护 | GB/T 18384.2-2001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 |
9 | GB/T 18384.3-2015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 GB/T 18384.3-2001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
10 | QC/T 897-2011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
标准 | 防护目标 | 层级 |
GB/T 31485 | 化学能 | 单体/模组 |
GB/T 31467 | 化学能 | 系统 |
GB/T 18384 | 电能 | 系统 |
GB/T 18387 | 电磁能 | 整车(涵盖电池系统) |
基本要求 | QCT 743-2006 | GB/T 31484、GB/T 31485、GB/T 31486 |
电池类型 | 锂离子电池 | 未明确指定,包含各种类型动力电池 |
样品级别 | 单体,模组 | 单体、模组、系统 |
模组定义 | 5个或以上的单体串联 | 1个以上的单体串联、并联、串并联 |
默认充放电倍率 | 3/C | 1C |
每项测试样品数量 | 单体2个,模组1个 | 单体2个,模组或系统1个 |
默认试验条件 |
20℃±5℃ 相对湿度:25%~85% 气压:86kPa~106kPa |
25℃±5℃ 相对湿度:15%~90% 气压:86kPa~106kPa |
序号 | 检验项目 | 适用范围 | 判定条件 |
1 | 室温放电容量(Ah) | 单体、模组、系统 |
单体:实测容量在额定容量的100%~110%之间,单体容量差异不超过5%(一致性要求) 模组或系统:实测容量在额定容量的100%~110%之间,样品容量差异不超过7%(一致性要求) |
2 | 室温放电能量(Wh) | 单体、模组、系统 | 要求同上 |
3 | 室温功率 | 单体、模组、系统 | 未明确规定(应满足产品规格书要求) |
4 | 标准循环寿命(1C充放电循环) | 单体、模组 |
以下条件满足1个就算合格: (1)5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大于初始容量的90% (2)10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大于初始容量的80% |
5 | 混合动力乘用车功率型电池工况循环寿命 | 模组、系统 | 按工况进行循环,总放电能量/初始额定能量>500时,计算放电容量和5s放电功率(应满足产品规格书要求) |
6 | 混合动力商用车功率型电池工况循环寿命 | 模组、系统 | 按工况进行循环,总放电能量/初始额定能量>500时,计算放电容量和5s放电功率(应满足产品规格书要求) |
7 | 纯电动乘用车能量型电池工况循环寿命 | 模组、系统 | 按工况进行循环,总放电能量/初始额定能量>500时,计算放电容量(应满足产品规格书要求) |
8 | 纯电动商用车能量型电池工况循环寿命 | 模组、系统 | 按工况进行循环,总放电能量/初始额定能量>500时,计算放电容量(应满足产品规格书要求) |
9 | 插电式/增程式电动汽车电池工况循环寿命 | 模组、系统 |
乘用车参照上述第7条 商用车参照上述第8条 |
检验项目 | QCT 743-2006 | GB/T 31484-2015 |
标准循环寿命 | 测试方法:3/C充电,C/2放电,放电深度为80% DOD | 测试方法:1C充电,1C放电,放电深度为100% DOD(或企业所规定条件) |
判定标准:容量衰减到初始值的80%时,循环测试>500次 | 判定标准:容量衰减到初始值的80%时,循环测试>1000次,或容量衰减到初始值的90%时,循环测试>500次 | |
样品级别:仅适用于单体测试 | 样品级别:适用于单体、模组、系统 | |
工况循环寿命 | 测试方法:简单模拟工况,分功率型和能量型两种电池,但是测试工况不区分乘用车与商用车 | 测试方法:采用新的工况循环路谱,分功率型和能量型两种电池,测试工况区分乘用车和商用车 |
判断标准:依据企业所规定数据 | 判断标准:依据企业所规定数据 | |
样品级别:仅适用于模组 | 样品级别:适用于模组、系统 |
序号 | 单体检测项目 | QCT 743-2006 | GB/T 31484-2015 |
1 | 外观 | 目测检查,不得有变形及裂纹,表面平整,干燥,无外伤,无污染,标志清晰 | 目测检查,不得有变形及裂纹,表面干燥无外伤,排列整齐,连接可靠,标志清晰 |
2 | 极性 | 用电压表检测电池极性,标示正确 | 用电压表检测电池极性,标示正确 |
3 | 尺寸和质量 | 用量具检测电池的尺寸和质量,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 | 用量具检测电池的尺寸和质量,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 |
4 | 常温放电容量 |
检测方法:C/3充电至截止电压,C/3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如果计算值低于规定值,可重复5次 |
1C充电至截止电压,1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重复5次测试,取平均值数据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110%之间 |
判定标准:(1)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110%之间 (2)所有样品的计算容量极差(最大和最小容量差)不得超过5%(一致性要求) |
||
5 | -20℃放电容量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在-20℃温度下存储20小时,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70% | |||
6 | 55℃放电容量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在55℃温度下存储5小时,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5% | |||
7 | 常温倍率放电容量(能量型)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以1.5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0% | |||
8 | 常温倍率放电容量(功率型)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以4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80% | |||
9 | 常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后存储28天,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比值,即为荷电保持能力 以3/C充满电,再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值,即为容量恢复能力 |
/ |
判定标准: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0%,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 | |||
10 | 高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在55℃温度下存储7天,恢复至常温下保持5小时,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比值,为荷电保持能力 继续以3/C充满电,再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值,为容量恢复能力 |
/ |
判定标准: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0%,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 | |||
11 | 存储 |
常温下以C/3充满电,再以3/C放电2小时,常温存储90天 以3/C充电至截止电压,再以3/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比值,计为容量恢复能力 |
/ |
判定标准: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5% |
序号 | 模组检测项目 | QCT 743-2006 | GB/T 31484-2015 |
1 | 外观 | 目测检查,不得有变形及裂纹,表面平整,干燥,无外伤,无污染,标志清晰 | 目测检查,不得有变形及裂纹,表面干燥无外伤,排列整齐,连接可靠,标志清晰 |
2 | 极性 | 用电压表检测模组极性,标示正确 | 用电压表检测电池极性,标示正确 |
3 | 尺寸和质量 | 用量具检测模组的尺寸和质量,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 | 用量具检测电池的尺寸和质量,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 |
4 | 常温放电容量 |
检测方法:C/3充电至截止电压,C/3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如果计算值低于规定值,可重复5次 |
1C充电至截止电压,1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重复5次测试,取平均值数据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110%之间 |
判定标准:(1)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110%之间 (2)所有样品的计算容量极差(最大和最小容量差)不得超过5%(一致性要求) |
||
5 | 常温倍率放电容量(能量型)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以3C放电(最大电流不超过400A)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0% | |||
6 | 常温倍率放电容量(功率型)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以8C放电(最大电流不超过400A)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80% | |||
7 | 常温倍率充电性能 | / |
常温下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静置1小时 以2C充电(最大电流不超过400A)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静置1小时 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80% | |||
8 | 低温(-20℃)放电容量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在-20℃温度下存储24小时,在-20℃下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70%(锂电池)或80%(镍氢电池) | |||
9 | 高温(55℃)放电容量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在55℃温度下存储5小时,在55℃下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 |
判定标准: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0% | |||
10 | 常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存储28天 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比值,为荷电保持能力 继续以1C充满电,再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值,为容量恢复能力 |
判定标准: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5%,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锂电池)或95%(镍氢电池) | |||
11 | 高温(55℃)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在55℃温度下存储7天,恢复至常温下保持5小时,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比值,为荷电保持能力 继续以1C充满电,再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值,为容量恢复能力 |
判定标准: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5%(锂电池)或70%(镍氢电池),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锂电池)或95%(镍氢电池) | |||
12 | 耐振动性能 | / |
模组固定在试验台,按下述要求测试: 放电电流:3/C,振动方向:上下单向 振动频率:10Hz~55Hz,最大加速度:30m/s2,扫频循环:10次,时间:3h |
判定标准:无电流锐变和电压异常,无外壳破损,无电解液泄漏,模组连接可靠,结构完好 | |||
存储(45℃) | / |
常温下以1C充满电,再以1C放电30分钟,在45℃温度下存储28天 在室温下搁置5小时,以1C充电至截止电压,再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额定容量的比值,计为容量恢复能力 |
|
判定标准: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 |
项目 | 动力电池包 | 动力电池系统 |
组件 | 电池+冷却/加热组件+高压组件+低压组件+结构件 | 电池+冷却/加热组件+高压组件+低压组件+结构件+电池管理系统 |
功能 | 被动 | 被动+主动 |
测试项目 | 适用范围 | 测试目的 |
室温容量及能量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温度25℃,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 |
高温容量及能量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温度40℃,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 |
低温容量及能量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温度0℃和-20℃温度,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 |
功率和内阻测试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分别检测-20℃,0℃,25℃,40℃这4个温度下,80%,50%,20%这三个不同SOC平台的充放电功率值和充放电内阻值 |
无负载容量损失 | 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25℃和40℃的车载状态下(系统由辅助电源供电),动力电池系统因长期搁置所造成的容量损失,搁置前动力电池系统处于满电状态,搁置时间为7天和30天(中间有两次标准循环) |
存储容量损失 | 动力电池系统 | 测试45℃温度下,50% SOC的动力电池系统存储30天后的容量损失 |
高低温启动功率 | 动力电池系统 | 分别检测-20℃, 40℃温度下,系统在20% SOC(或厂家规定的最低SOC值)的功率输出能力 |
能量效率 | 动力电池系统 | 分别检测-20℃,0℃,25℃,40℃这4个温度下,65%,50%,35%这三个不同SOC平台的快速充放电效率 |
测试项目 | 适用范围 | 测试目的 |
室温容量及能量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温度25℃,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 |
高温容量及能量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温度40℃,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 |
低温容量及能量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温度0℃和-20℃温度,产品在C/3和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Ah)和能量参数(Wh) |
功率和内阻测试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分别检测-20℃,0℃,25℃,40℃这4个温度下,90%,50%,20%这三个不同SOC平台的充放电功率值和充放电内阻值 |
无负载容量损失 | 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25℃和40℃的车载状态下(系统由辅助电源供电),动力电池系统因长期搁置所造成的容量损失,搁置前动力电池系统处于满电状态,搁置时间为7天和30天(中间有两次标准循环) |
存储容量损失 | 动力电池系统 | 测试45℃温度下,50% SOC的动力电池系统存储30天后的容量损失 |
能量效率 | 动力电池系统 | 分别检测25℃,0℃,Tmin(由车厂和供应商确定)这3个温度下,电池系统以1C和Imax(T)(由车厂和供应商确定)两种充放电倍率所测得的充放电倍率 |
测试项目 | 适用范围 | 测试目的 |
振动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内部电子装置 |
模拟安装在车辆上的随机振动情况,要求测试过程中和测试后,系统完好,无机械、电气、精度、绝缘、性能等方面的损伤 |
机械冲击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安装在车辆上,或运输状态时,因车辆颠簸所造成的Z轴方向的冲击/撞击力,要求无机械损伤,无泄漏,无起火或爆炸现象,绝缘正常 |
跌落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安装或维修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自由跌落,要求无电解液泄漏,无起火或爆炸现象 |
翻滚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安装在车辆上随整车翻滚的情况,要求结构完好,连接可靠,绝缘正常,无电解液泄漏,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模拟碰撞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安装在车辆上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要求绝缘正常,无电解液泄漏,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挤压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安装在车辆上发生车辆碰撞,并且电池包发生严重挤压变形的情况,要求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温度冲击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外部环境温度快速变化的使用情况,要求绝缘正常,无电解液泄漏,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湿热循环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高温高湿的存储或运输情况,要求绝缘正常,无电解液泄漏,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海水浸泡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产品被海水完全浸没的极端情况(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要求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外部火烧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产品直接暴露于外部火焰的情况(一般发生于整车因线路短路或燃油泄漏着火的情况),要求无爆炸现象 |
盐雾腐蚀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高盐雾地区(海边城市)使用的情况,要求无外壳破损,无电解液泄漏,无起火和爆炸现象 |
高海拔 | 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高海拔低气压的使用情况,要求各项指标和性能正常 |
过温保护 | 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高温滥用情况下系统的保护功能,要求系统无喷气,无外壳破裂,无起火或燃烧,绝缘正常 |
短路保护 | 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外部短路情况下系统的保护功能,要求系统无泄漏,无外壳破裂,无起火或燃烧,绝缘正常 |
过充电保护 | 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过充电滥用情况下系统的保护功能,要求系统无外壳破裂,无起火或燃烧,绝缘正常 |
过放电保护 | 动力电池系统 | 模拟过放电滥用情况下系统的保护功能,要求系统无外壳破裂,无起火或燃烧,绝缘正常 |
项目 | GB/T 18384.1-2001 | GB/T 18384.1-2015 |
适用电压范围(B级电压) |
25V~660V(交流)或 60V~1000V(直流) |
30V~1000V(交流)或 60V~1500V(直流) |
高压标识 | ||
电池类型标志 | 产品外部应有标签或贴纸清晰注明蓄电池类型 | 当人员接近动力电池系统,应能够看到高压警告标识,并能够通过相关标识识别电池种类 |
绝缘电阻 | 大于100Ω/V |
大于100Ω/V(如果动力电池系统没有交流电路,或交流电路有附加防护) 大于500Ω/V(如果动力电池系统有交流电路,且没有附加防护) |
爬电距离 |
高压端子之间≧(0.25U+5)mm 带电部件与电底盘之间≧(0.125U+5)mm U为标称工作电压 |
高压端子之间≧(0.25U+5)mm 带电部件与电底盘之间≧(0.125U+5)mm U为两个输出端子之间最大工作电压 |
危险气体排放与通风 |
车辆任何地方不得有危险气体聚集 针对充电和正常使用时的氢气浓度有明确限定 |
在正常环境和操作条件下,驾驶舱,乘客舱,及其他载货空间的有害气体或其他有害物质,不能达到危险浓度 具体要求遵照相应的国标 |
产生的热量 | 防止任何单点失效(如电压,电流,温度传感器等)造成可能危害人员的热量的产生 | |
过流及短路切断 | 在过电流和短路情况下,过流断开器必须切断输出,切断功能在任何故障状态下都必须正常实施 | 如果动力电池系统自身无防短路功能,应有一个过流断开装置在汽车厂商规定的条件下断开动力电池系统,以防止对人员,车辆和环境的危害 |
碰撞防护 |
在法规和标准规定的碰撞条件下: (1) 动力电池系统不得穿入乘客舱,不得危及乘客安全 (2) 不得因为碰撞而甩出车外 (3) 碰撞时应防止短路发生 |
项目 | GB/T 18384.1-2001 | GB/T 18384.1-2015 | |
适用电压范围(B级电压) |
25V~660V(交流)或 60V~1000V(直流) |
30V~1000V(交流)或 60V~1500V(直流) |
|
操作安全 | 驱动系统、电源接通程序 |
(1)从"电源切断"转换到"可行驶"状态,至少需要经过两次有意识的不同的连续动作 (2)车辆与外部电路(如电网)连接时,不能通过自身动力移动 (3)驱动系统关闭后,只能通过正常的电源接通程序重新启动 (4)应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持久或间歇显示驱动系统已完成准备工作 |
(1)从电源切断转换到可行驶模式,至少需要经过两次有意识的不同动作 (2)从可行驶模式到电源切断只需一个动作 (3)动力电源对驱动电路的主开关功能是驱动系统电源接通/断开程序的必要部分 (4)应连续的或间歇的向驾驶员提示,车辆已处于可行驶模式 (5)车辆停止,驱动系统关闭后,只能通过上述程序重新进入可行驶模式 |
行驶 |
(1)如驱动功率大幅度降低(如因为系统过温或电池不均衡等),应通过明显的装置显示这一状态 (2)当剩余电量低于一定值(系统下限),应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显示,且能使车辆依靠自身动力驶出交通区域,并能够为照明系统提供所需电量 |
(1)如驱动功率大幅度降低(如因为系统过温或电池不均衡等),应通过明显的装置显示这一状态 (2)当剩余电量低于一定值(系统下限),应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显示,且能使车辆依靠自身动力驶出交通区域,并能够为照明系统提供所需电量 |
|
倒车 |
如果通过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来实现倒车,需满足: (a)前进和倒车,应通过驾驶员两个不同的动作来完成,或 (b)如果只通过一个动作来完成,应使用一个安全装置,使开关只有在静止或低速时才能转换到倒车位置 |
如果通过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来实现倒车,需满足: (a)前进和倒车,应通过驾驶员两个不同的动作来完成,或 (b)如果只通过一个动作来完成,应使用一个安全装置,使开关只有在静止或低速时才能转换到倒车位置 |
|
停车 |
当驾驶员离开车辆时,如驱动系统仍处于"可行驶"状态,应通过明显的信号装置提示驾驶员 如果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动力电机还在旋转,这时切断车辆电源(熄火),车辆不能移动或行驶 |
当驾驶员离开车辆时,如驱动系统仍处于"可行驶"状态,应通过明显的信号装置提示驾驶员 切断电源后,车辆不能产生由自身驱动系统产生的不期望的行驶 |
|
主开关 |
应使用一个主开关来断开车载电源(动力电池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主开关应能够通过驾驶员手可触及的一个手动装置来控制。 每次电源切断后,应能通过正常的电源接通程序重新恢复供电。 |
||
电磁兼容性 |
电磁抗扰度,满足ISO 11451-2的要求 电磁发射,满足GB 14023和GB/T 18387的要求 |
满足相关标准 | |
辅助功能 | 当车辆运行时,辅助电路应符合其他相应的标准要求,特别是灯光,信号,功能安全 | ||
故障防护 | 非预期的车辆动作 | 应防止驱动系统出现不希望的加速,减速和倒车 | 应尽量避免或防止由车辆特有系统和部件的硬件或软件单点失效所造成的不希望的加速,减速和倒车 |
故障安全 | 针对电动汽车系统和组件的设计应考虑故障安全 | ||
单点失效 | 应对可能的单点失效采取管理措施 | ||
电气连接 | 电气连接任何非预期的断开,都不应导致车辆产生危险 | ||
辅助电路 | 当辅助电路与动力系统有电连接时,应防止辅助电路电压过高 | ||
过流切断 | 当电流过大时,应使用一个电路保护器、切断装置或熔断器断开车载电源(动力电池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 | ||
用户使用手册 | 在用户手册中应详细注明与电动汽车安全操作和防护相关的方面 | ||
标识 | 车辆标识与相关法规一致 | ||
紧急响应 | 厂家应向安全人员和紧急响应者提供关于车辆故障处理的信息 |
项目 | GB/T 18384.1-2001 | GB/T 18384.1-2015 | |
适用电压范围(B级电压) |
25V~660V(交流)或 60V~1000V(直流) |
30V~1000V(交流)或 60V~1500V(直流) |
|
标记 | 高压警告标记 | √ | |
B级电压电线标记 | √ | ||
人员触电防护 | 通则 | √ | √ |
基本防护方法 | √ | √ | |
单点失效防护--电位均衡 | √ | √ | |
单点失效防护--绝缘电阻 | √ | ||
单点失效防护--电容耦合 | √ | ||
单点失效防护--断电 | √ | ||
触电防护的替代方法 | √ | ||
绝缘要求 | √ | ||
遮拦/外壳 | √ | √ | |
绝缘配合 | √ | ||
电介质强度 | √ | √ | |
车辆充电插座 | √ | ||
防水 | 模拟清洗 | √ | √ |
模拟暴雨 | √ | √ | |
模拟涉水 | √ | √ | |
要求 | √ | √ | |
用户使用手册 | √ |